明代高启在「钟山云霁图」诗中云:昔年游历处,今向画中看。写生不仅是对自己笔墨语言形成的训练,也是对山川造化的体悟和感受。所谓先师古人,再师造化是也。今日之游历写生,也将成为昨昔之记忆,也更是成为将来更加完善成熟自我的过程。将来翻出旧作,满目云山,足不出户,挂壁以悬,当时之景致,映入眼帘。岂不快哉。
六月一日,与河南一些同行道友一同前往山西晋城陵川南太行小暖掌写生。巍巍太行洪谷,绝壁屹立,阔阔古木参天,烟云叆叇,郁郁苍苍。行至山中心想意动,无尽表达欲难以抑制。逐走走看看找到适合自己想画之景,想写之境。舞笔动墨,斟酌之后,随意涂写。
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是历代有创造性的画家所提倡的。苦瓜和尚石涛看不惯那些把师造化变成一句空话的正统派,他在画语录里针对脱离生活一味崇古仿古的那些画家提出了:搜尽奇峰打草稿,的艺术主张。我之为我,自有我在,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,古之肺腑,不能安入我之腹肠。我自发我之肺腹,揭我之须眉。终日伏案摹古,绘于南窗之下,不走出画室。作品很难生机,也难感染观者与作者之共鸣。而对物象不同,观察应深刻精准,山石纹路不同,树木种类繁多,山石南北有异,故所用笔法皴法亦不尽相同。林木溪泉,舟桥屋宇亦是不同之景选择不同表现方法这样才可能曲尽其妙,尽显气韵生动。面对物象万千,应取舍得当,经营位置,不易贪多求快,浮光掠影,或照搬于纸上。春夏秋冬,风晴雨雪,烟云雾霭,大自然山川灵秀,气势撼人,变化无穷无尽。写生时应当随类赋彩,笔精墨妙,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:观者先看气象,后辨清浊,定宾主之朝揖,列群峰之威仪。我觉得这是对山水画写生的基本要求。在这基础之上才可能做到前面所说之要。
这次写生颇有心得,先贤曾说:得笔法易,得墨法难。得墨法易,得水法难。若能做到此处,作品笔墨融合得当,水墨浑厚华滋。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,应物像形。笔墨的体会,浓淡的处理,繁简的运用,在这过程中有苦有乐,有惊有喜。每次去不同之处,写不同之景,得不同之感,出不同之作,这可能是每位画者想追寻和期待的。
这次写生归来带着作品去求教恩师谢冰毅先生,感激先生错爱直接在写生作品上皴擦点染,画龙点睛,老师笔笔精准到位,墨墨通透明快,使作品有了精气神。通过恩师言传手教,又有了许多新的感知与体悟,更加期待下次的写生之旅